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01篇
  免费   812篇
  国内免费   1588篇
林业   1323篇
农学   726篇
基础科学   558篇
  5276篇
综合类   5946篇
农作物   175篇
水产渔业   99篇
畜牧兽医   377篇
园艺   161篇
植物保护   860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324篇
  2022年   479篇
  2021年   403篇
  2020年   421篇
  2019年   487篇
  2018年   379篇
  2017年   705篇
  2016年   801篇
  2015年   639篇
  2014年   828篇
  2013年   902篇
  2012年   1171篇
  2011年   1080篇
  2010年   853篇
  2009年   842篇
  2008年   721篇
  2007年   811篇
  2006年   683篇
  2005年   545篇
  2004年   415篇
  2003年   333篇
  2002年   228篇
  2001年   242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68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关于中国农地整理中预测性环境影响评价问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农地整理作为中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形式,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必要的。在此背景下,该文对农地整理中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综合分析,指出了农地整理中环境影响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并从景观、土壤、生物多样性、水资源、植被、大气等几个方面,对农地整理存在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农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农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和方法体系,以期对农地整理中环境影响评价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62.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村庄土地整理潜力估算   总被引:40,自引:8,他引:40  
该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定量的数学模型来估算村庄土地整理净增加的潜力。估算结果表明,全国平均整理系数2010年为1.42~2.42、2030年为2.27~3.27,分别可净增加耕地面积173.81~296.58万hm2、279.10~401.86万hm2。通过对不同时间和不同生态区的整理系数比较,村庄土地整理潜力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在时序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人口会逐渐减少,整理潜力逐渐增大;在空间上,东部和中部村庄土地  相似文献   
963.
小兴安岭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兴安岭地区总面积11.5万km2,其中林地面积8.12万km2。据卫片解译和实地调查,该地区水土流失灾害日趋严重。主要原因是超采过伐、采伐方式不当造成林地面积锐减,采矿、筑路等破坏地表植被和农区耕作制度不合理。应坚持以营林为基础,培育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深化改革,加快荒山绿化和采伐迹地更新,发展木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林业生产效益;严禁陡坡开荒和毁林开荒,推广保土耕作技术措施;加强法制,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防治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964.
河南省农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生态系统完整性要求和评价结果实用性角度出发,论述了生态安全评价单元的确定,并将河南省18个地市作为评价单元,结合农用地生态安全评价特点,利用多因素综合评定法和系统聚类法相结合方法,借助MAPGIS和SPSS软件对河南省18个评价单元进行生态安全评价,评价结果在评价单元较少情况下可体现各级别差异和级别内评价单元间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65.
四川紫色土地区典型小流域分布式产汇流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针对日益加剧的四川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情况,为定量分析紫色土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程度,选取四川省南部县鹤鸣观小流域为研究区,在蓄满产流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紫色土地区小流域分布式产汇流模型。该模型以地块为计算单元,在每个地块上输入参数,然后依据流域产汇流机制计算每个地块的产汇流量,并用递归算法将计算结果推算到流域出口,得到流域径流总量。该模型能评价流域下垫面各因子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模拟每个地块次降雨产汇流过程。在鹤鸣观小流域进行了模型的检验与应用,模拟过程与实测结果符合较好。该研究为四川紫色土地区水土保持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6.
陕北粮食生产潜力及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光温生产潜力计算的基础上,经过降水、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等自然因素的订正,分析了陕北的土地生产潜力和粮食生产潜力。通过对陕北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分析,采用产潜比增长速度法预测了2010年和2020年的粮食产量,并据此计算2010年和2020年的潜在人口最大承载量,提出了陕北建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67.
该文旨在通过对土地整理与农村建设目标、内容及相互关系的分析,借鉴国外通过土地整理促进农村发展的经验,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通过土地整理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发现,土地整理日趋成为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农村建设则成为土地整理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中国应从树立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的土地整理理念,完善政策导向、公众参与两个机制,构建法律、规划和科技支撑三个体系等方面推进土地整理与农村建设的结合,提高土地整理服务农村建设的能力,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968.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分区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10  
农村居民点形态特征是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其形态特征空间集聚格局可为农村居民点分区提供基础依据。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基于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测度其空间关联性,获取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集聚格局,进而结合村庄定位、相关规划等,提出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分区方案。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点规模、形状、分布均呈显著空间自相关,正相关类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而负相关类型则呈零星分布。不同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点区域表现出不同的集聚格局,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控制下的农村居民点规模、形状和分布的集聚区域空间一致性较强,而城市化、工业化等人文过程则降低了其空间一致性。可据此将农村居民点分为5个管理区域,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管理应注重其用地综合效益的提升,适时调整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半山区应因地制宜推行区域统筹的综合管理模式;而山区则应突出村庄特色,完善居民点内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居民点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969.
基于三角模型的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喀斯特地区作为一种典型的土地生态环境区域,对其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和趋势进行评价是诊断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系统破坏和退化程度的重要手段。该文在界定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性指数、功能性指数和效益指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的三角模型,并对2005-2012年贵阳市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状态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的路径。结果表明:贵阳市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水平先后经历了不健康、亚健康、初级健康和中级健康4个状态阶段,具有逐渐向高级健康状态发展的趋势,在未来应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经济建设基础保障水平并结合自然优势,充分利用土地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水平,建立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预警系统以优化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水平。该研究能够为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及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70.
1985-2010年西藏粮食产量对气候和耕地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西藏宜耕土地面积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且对气候变化敏感,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揭示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利用1985-2010年西藏粮食产量、38个气象站资料和4期遥感数据,采用Thornth waite模型和指数曲线法计算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离作物趋势产量和气候产量,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法分析气候变化趋势,通过人工目视解译和土地变化率分析耕地的变化,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粮食产量与气候变化和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1985-2010年,西藏粮食总产量、气候生产潜力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分别为77.83×107 kg、7419.58 kg/(hm2·a)、1948.93 kg/hm2,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粮食生产潜力实现率平均为25.86%,且呈逐渐上升趋势,粮食产量正在向气候生产潜力靠近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气候产量占粮食单产的比值在-10.74%~8.03%波动,变化幅度呈减小趋势,粮食生产受气候的影响程度不断下降;3)西藏≥0℃积温、生长季平均气温、降水量分别为2 224.53 ℃ 、11.41 ℃、387.48 mm,均表现为增加趋势,生长季日照时数平均为1095.45 h,呈减少趋势,各气候要素变化的转折年份出现在1994年;4)西藏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气候产量与耕地面积、≥0℃积温和生长季降水量的关联度均介于0.633~1.321之间,与生长季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的关联度介于0.595~0.641之间。耕地面积、≥0℃积温和生长季降水量是影响粮食产量的最主要因素。该研究可为识别粮食产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保障西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